近日,杭州市体育局发布《2024年全民健身工作实施方案》,围绕“打造15分钟健身圈”、丰富群众体育活动、提升体育设施品质等关键领域推出多项务实举措,旨在让更多市民享受便捷优质的体育服务,进一步激发城市运动活力。作为第19届亚运会主办城市,杭州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群众体育普及上持续发力,此次方案聚焦“普惠性”“精准性”“创新性”,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按下加速键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一、织密“15分钟健身圈”:让运动触手可及
“以前想锻炼得跑老远,现在下楼就能打羽毛球,太方便了!”家住拱墅区大关社区的陈阿姨指着刚建成的社区健身驿站笑着说。近年来,杭州体育局将“15分钟健身圈”建设列为民生实事重点项目,通过“新建+改造+共享”模式,推动体育资源下沉社区。
据统计,截至目前,全市已建成综合性社区健身中心320个、小型健身点1500余个,实现主城区“15分钟健身圈”全覆盖,郊区乡镇覆盖率超85%。今年计划再投3.2亿元,新建50个智能化健身驿站、改造30个老旧小区体育场地,重点解决城中村、安置房等区域的健身设施短板。同时,鼓励学校、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,目前已有200余所学校加入“课后延时健身”计划,周末向居民提供免费场地预约服务。


二、丰富赛事活动矩阵:点燃全民运动热情
“这个瑜伽节办得太及时了!平时上班忙没时间练,周末来参加集体课,既能放松又能认识朋友。”在钱江新城举办的“杭州全民健身瑜伽节”现场,参与者李女士一边拉伸一边说道。为满足不同人群的运动需求,杭州体育局精心策划“月月有赛事、周周有活动”的群众体育菜单,涵盖马拉松、自行车赛、太极拳、电子竞技等40余个项目。


今年以来,已成功举办杭州马拉松(参赛人数5.2万)、环千岛湖自行车赛(1.8万选手)、社区篮球联赛(300支队伍)等大型赛事,吸引超百万人次参与。针对青少年群体,推出“校园体育促进计划”,要求每所学校开设不少于2门特色体育课程(如击剑、攀岩),组建校级运动队并定期开展联赛;针对老年人,开展“银龄健康工程”,在社区开设太极、柔力球等适合老年人的项目,目前已覆盖12万老年人口。

三、科技赋能智慧体育: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
“用手机扫一扫健身器材上的二维码,就能看到动作指导和 calorie 消耗数据,还能和其他市民PK步数,特别有意思!”在滨江区的智能健身驿站,市民王先生体验着AI辅助训练系统。杭州体育局积极探索“互联网+体育”模式,开发“杭体通”APP,整合场馆预约、赛事报名、运动指导等功能,累计注册用户超80万。

今年还将升级“智慧健身地图”,通过大数据分析市民运动习惯,动态调整健身站点布局;试点“运动处方”服务,联合医院为慢性病患者定制个性化锻炼方案;引入AR技术,在亚运场馆内设置虚拟运动场景,让市民足不出户即可体验滑雪、射箭等项目。


四、借势亚运遗产:构建长效发展机制
“亚运会后,黄龙体育中心的游泳馆对市民开放,水质和设施都很好,我们每周都会来游两次。”市民张先生表示。杭州体育局充分利用亚运遗产,推动场馆赛后社会化运营,目前黄龙、奥体等核心场馆均已纳入全民健身服务体系,每年开放时长超300天。
下一步,将以亚运为契机,培育“体育+”产业生态,支持体育旅游、体育直播、体育装备制造等业态发展;加强体育人才培养,与浙江大学、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体育管理、运动康复等专业,每年输送500余名专业人才;打造“杭州国际体育赛事名城”品牌,申办世界泳联世锦赛、田径钻石联赛等高端赛事,进一步提升城市体育影响力。





从社区健身点的星罗棋布,到赛事活动的百花齐放,再到智慧体育的创新突破,杭州体育局正以“小切口”推动“大变化”,让全民健身成为城市生活的“标配”。未来,随着更多举措落地见效,杭州将进一步擦亮“运动之城”的金名片,为全国全民健身事业提供“杭州样本”。




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