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四川省体育局召开2024年全省体育工作会议,明确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,通过强化政策引领、完善设施建设、丰富活动供给、培育产业生态等举措,推动全省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,为建设体育强省奠定坚实基础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强化顶层设计,完善政策体系
四川省体育局始终将全民健身作为民生工程的核心内容,先后出台《四川省“十四五”体育发展规划》《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,明确“到2025年,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38%以上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突破2.2平方米”等目标任务。其中,《四川省全民健身条例》修订工作正加速推进,将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。同时,建立健全省、市、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,形成“政府主导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”的多元治理格局,确保政策红利精准惠及基层群众。
加大投入力度,夯实硬件基础
近年来,四川省持续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,实施“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”。截至2023年底,全省累计建成各类体育场地超32万个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.1平方米,较2019年提升0.5平方米。在城市社区,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已达90%,新建小区同步配建体育设施成为标配;在农村地区,实现乡镇全民健身中心、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,偏远山区也逐步配备简易健身器材。特别是成都大运会后,凤凰山体育公园、东安湖体育公园等高标准场馆向市民开放,日均接待健身人群超万人次,成为“后大运时代”全民共享的体育地标。

丰富活动供给,激发参与热情
四川省体育局不断创新全民健身活动形式,打造“一地一品”特色品牌。连续12届举办的“四川省全民健身运动会”,覆盖21个市(州)180余个区县,参与人数累计超1200万人次;“社区运动节”“乡村运动会”深入基层,2023年开展活动3000余场,直接带动200万群众参与;“银龄健身计划”针对老年人需求,推广太极拳、柔力球等项目,受益老人超50万人;“阳光体育大会”“校园足球联赛”则聚焦青少年,年均吸引学生参与超300万人次,助力“体教融合”落地生根。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更激发了全社会参与体育的热情。





培育产业生态,促进融合发展
四川省体育局积极推动体育产业与文旅、康养等产业跨界融合,培育经济新增长点。一方面,支持企业研发智能健身器材、运动装备等高端产品,2023年体育制造业产值突破200亿元;另一方面,鼓励社会资本建设体育综合体、健身俱乐部等经营性场所,全省现有商业健身房超5000家,连锁品牌占比达40%。同时,依托川西高原、蜀南竹海等自然资源,开发攀岩、滑雪、徒步等户外运动项目,打造“天府旅游名镇”“体育旅游示范基地”60余个,2023年体育旅游收入达280亿元,占全省旅游总收入比重提升至8%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四川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持续聚焦“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”,深化体制机制改革,破解公共体育服务不均衡、体育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难题。一是推进智慧体育建设,实现公共场馆预约、体质监测等功能线上化;二是挖掘巴蜀文化内涵,打造“川渝杯”龙舟赛、“峨眉论剑”武术节等特色IP;三是加强体育人才培养,引进高水平教练团队,培育本土体育产业领军人才。




从政策引领到设施完善,从活动创新到产业升级,四川省体育局正以系统思维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向更深层次发展。随着各项举措落地见效,一幅“人人参与体育、人人享受健康”的幸福画卷,正在巴蜀大地徐徐展开。

















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