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宁体育学院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体育人才培养基地,始终以“厚德博学、弘毅致强”为校训,聚焦体育教育主业,深化内涵式发展,在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、科研创新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,逐步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育人体系,成为推动区域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引擎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一、学科建设:锚定特色,筑牢发展根基
学校紧扣国家体育强国战略需求,优化学科布局,形成了以体育学为核心,涵盖教育学、管理学、医学等多学科的协调发展格局。其中,运动训练、体育教育、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获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依托优质师资团队和先进教学设施,为学生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平台。

目前,学校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、省级精品课程12门,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、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,配备国内领先的体能测试中心、运动康复中心和智能训练分析系统,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。此外,学校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,现有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达35%,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超过50%,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、业务精湛的教学科研队伍。






二、人才培养:创新模式,培育复合型人才
学校坚持“以生为本、因材施教”的教育理念,探索“产教融合、校企协同”的人才培养路径。一方面,与辽宁省体育局、大连万达集团等30余家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关系,共建实习实训基地,开展订单式培养,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。例如,运动训练专业与省田径队合作开设“精英班”,学生可直接参与高水平训练和竞赛组织,毕业后多数进入专业运动队或体育管理机构工作。
另一方面,学校注重国际化视野培养,与英国拉夫堡大学、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等高校签署合作协议,开展交换生项目和联合培养计划,每年选派近百名学生赴海外深造。同时,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体育赛事志愿服务,如全运会、亚运会等重大赛事,累计输送志愿者2000余人次,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了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。

三、科研创新:聚焦前沿,服务社会发展
学校立足体育科学前沿,围绕运动训练、体育健康、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等方向开展研究,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8项、省部级课题52项,发表SCI、EI收录论文120余篇,获得发明专利15项。其中,“冰雪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技术研究”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,研究成果应用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医疗保障,为运动员安全参赛提供了技术支持。

此外,学校主动对接地方需求,成立体育产业研究院,为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。例如,参与制定《辽宁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》,开展国民体质监测10万人次,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参考;与鞍山市合作开发“冰雪旅游+”项目,推动当地体育旅游产业升级,助力乡村振兴。


四、文化引领:浸润心灵,涵养体育精神
学校以体育文化为载体,营造浓厚育人氛围。每年举办“体育文化节”“田径运动会”“校园篮球联赛”等活动,邀请奥运冠军、世界冠军进校园分享经验,激发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。同时,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,开设武术、太极、龙舟等特色课程,组建龙狮队、龙舟队等社团,在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、龙舟比赛中屡获佳绩,展现了辽体学子的风采。


校园内建有体育博物馆、校史馆,展示中国体育发展历程和学校办学成果,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体育精神传播的重要阵地。 alumni网络遍布全国,众多毕业生成长为体育界的领军人物,如前国家体操队队员、奥运冠军刘洋,现任辽宁省体育局副局长,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“弘毅致强”的校训精神。




站在新时代的起点,辽宁体育学院将继续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强化特色优势,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体育人才、服务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。未来,学校将重点推进“智慧体育”建设,整合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教学科研水平,同时拓展国际合作空间,力争建成国内一流的体育院校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体育力量。



(全文约980字)


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