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安徽省体育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决策部署,锚定“建设体育强省”目标,聚焦全民健身、竞技体育、青少年体育、体育产业四大核心领域,打出政策组合拳,推动体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一、全民健身体系提质增效,群众体育活力持续迸发
安徽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着力构建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。硬件设施升级方面,2023年全省新增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面积520万平方米,建成社区健身中心210个、乡镇全民健身器材更新率达100%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19年的1.8平方米跃升至2.6平方米,提前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。赛事活动丰富方面,全年举办省级以上群众性体育赛事180余场,涵盖马拉松、自行车、广场舞、武术等多个项目,参与人数超500万人次;“皖美健身”系列线上活动累计播放量突破2亿次,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全民健身云平台。科学健身普及方面,开展国民体质监测站点1200个,免费为120万群众提供体质测试服务;组建“科学健身指导员”队伍,深入社区、乡村开展巡回宣讲2000余场次,群众体育参与率和满意度均居全国前列。








二、竞技体育突破瓶颈,为国争光彰显安徽实力
安徽坚持“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”,在竞技体育领域实现多点开花。重大赛事成绩斐然:在第十五届全运会上,安徽代表团斩获金牌15枚、银牌12枚、铜牌18枚,奖牌总数创历史新高;东京奥运会,安徽籍运动员李雯雯夺得女子铅球金牌,实现了安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。后备人才培养强化:实施“金字塔”人才培养工程,建立省体校、市级体校、县级训练基地三级梯队,重点扶持田径、游泳、体操等优势项目;与上海体育学院、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合作,开设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班,输送优秀运动员30余名。训练保障升级:投资3亿元建成安徽体育职业学院综合训练馆,配备智能体能监测系统、高原训练舱等先进设备;聘请外籍教练团队,引入“大数据+AI”训练模式,提升科学化训练水平。
三、青少年体育根基筑牢,体教融合纵深推进
安徽将青少年体育作为体育强省建设的“源头活水”,全力推动体教深度融合。校园体育全面普及:实施“一校一品”“一校多品”工程,在中小学开设足球、篮球、排球等特色体育课程,覆盖率超过90%;开展“阳光体育大课间”活动,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,体质健康达标率提升至95%。赛事体系健全完善:举办安徽省青少年运动会、校园足球联赛、中学生篮球锦标赛等省级赛事60余项,参赛人数超20万人;建立“市队校办”“校队社办”模式,鼓励学校与社会俱乐部合作培养体育苗子。体教融合试点深化:在合肥、芜湖等8个城市开展体教融合示范区建设,试点学校与体校联合招生、共同培养,打通运动员升学通道;设立“青少年体育发展基金”,每年投入5000万元支持基层体校建设和优秀苗子培养。

四、体育产业融合创新,经济动能加速释放
安徽立足资源禀赋,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、数字经济等领域跨界融合,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。体育旅游品牌擦亮:依托黄山、九华山、巢湖等自然景观,打造“山水+体育”旅游线路,成功举办黄山国际登山节、巢湖水上运动节、亳州马拉松等品牌赛事,2023年体育旅游收入突破350亿元,同比增长15%。市场主体培育壮大:出台《安徽省体育产业发展扶持办法》,对体育企业给予税收减免、融资担保等支持,培育出安徽力盛赛车、安徽奥园体育等龙头企业;引进耐克、阿迪达斯等知名品牌落户,形成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。数字体育赋能升级:开发“皖运动”体育APP,整合赛事报名、健身指导、场馆预约等功能,注册用户超300万;利用VR技术打造“虚拟体育场馆”,实现沉浸式观赛体验,推动体育消费向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。





站在新的起点上,安徽省体育局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,继续深化改革创新,完善体制机制,推动体育事业再攀高峰。下一步,将重点实施“全民健身提质工程”“竞技体育突破工程”“青少年体育强基工程”“体育产业融合工程”,力争到2025年,基本建成覆盖城乡、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,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,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,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体育力量。



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