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陕西省体育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决策部署,坚持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理念,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,走出了一条具有三秦特色的体育强省之路。从城市到乡村,从赛场到社区,陕西体育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“体育为民、体育惠民”的初心使命,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注入了强劲动能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一、政策引领,筑牢全民健身根基
陕西体育局始终将全民健身作为民生工程的首要任务,通过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。2023年,《陕西省全民健身条例》修订施行,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职责,提出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.6平方米”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38%”等硬指标。围绕这一目标,全省累计投入超30亿元,新建改建体育公园、社区健身中心、笼式足球场等公共体育设施1.2万余个,实现行政村健身器材全覆盖,“15分钟健身圈”在城镇社区基本成型。





在政策驱动下,群众体育活动呈现“百花齐放”态势。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、杨凌农科城半程马拉松等品牌赛事带动数十万人参与;广场舞、太极拳、冰雪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走进基层,全省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达8.5万名,年均开展健身培训2000余场次。“以前想锻炼没地方,现在家门口就是健身房,每天跳广场舞成了习惯。”家住西安市碑林区的王阿姨笑着说。数据显示,2023年陕西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2019年增长12%,群众体质合格率提升至92%。


二、聚焦竞技,擦亮三秦体育名片
竞技体育是展示陕西形象的重要窗口。陕西体育局坚持“奥运争光、全运争先”战略,优化项目布局,强化科学训练,推动优势项目突破、潜优势项目崛起。在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上,陕西代表团斩获36枚金牌、32枚银牌、35枚铜牌,金牌榜排名跃居全国第八位,创历史最佳战绩。其中,田径、游泳、射击等项目表现突出,涌现出巩立姣、徐诗晓等一批优秀运动员。
为夯实人才储备,陕西体育局实施“体教融合”工程,联合教育部门打造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00余家,建立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0所,每年培养输送近千名优秀苗子进入专业队。此外,借助十四运契机,投资10亿元建成西安奥体中心、宝鸡市体育场等现代化场馆,赛后全部向公众开放,既提升了办赛能力,又拓展了全民健身空间。
“我们建立了‘选星计划’数据库,对有天赋的孩子进行跟踪培养,目前已有50余名青少年入选国家队。”陕西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刚表示,下一步将持续深化“训科医一体化”模式,力争在巴黎奥运会、洛杉矶奥运会上取得新突破。

三、产业融合,激活体育消费潜力
陕西体育局积极探索“体育+”融合发展新模式,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。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,打造“丝绸之路”国际汽车拉力赛、“华山论剑”武术大赛等特色IP,串联起西安兵马俑、延安革命圣地、商洛金丝大峡谷等旅游景点,形成“体育+旅游”产业链。2023年,全省体育旅游收入突破150亿元,同比增长18%。


在市场主体培育上,陕西体育局出台《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减免体育企业税费,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场馆运营。目前,全省共有体育产业单位1.2万家,涵盖健身休闲、竞赛表演、装备制造等领域。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改造的“体育活力区”、咸阳渭河健身长廊等示范项目,不仅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,更带动周边餐饮、零售等业态繁荣。“周末来这儿打羽毛球,既能锻炼身体,又能感受古城文化,一举两得。”市民张先生感慨道。





四、创新机制,凝聚社会共治合力
为破解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足难题,陕西体育局创新体制机制,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,引入专业机构运营社区健身中心,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;成立陕西省体育基金会,募集社会资金5000余万元,用于资助贫困地区体育设施建设和弱势群体体育活动。








此外,陕西体育局还搭建志愿服务平台,发动高校学生、退役运动员组成“体育志愿队”,定期进社区、进农村开展技能培训和公益指导。截至目前,已开展“送体育下乡”活动300余场,惠及群众20万人次。“作为一名体育志愿者,看到乡亲们脸上洋溢的笑容,我觉得自己的付出特别有意义。”西安体育学院学生李明说道。



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陕西体育局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,持续深化体育领域改革,推动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、体育产业协调发展,让体育成为增进民生福祉的“幸福纽带”,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贡献陕西力量。正如陕西省体育局局长徐明非所言:“我们将始终把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,让三秦大地处处涌动着运动的激情,让体育精神浸润每一个人的心灵。”

(全文约998字)




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