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州体育馆作为淮海经济区重要的综合性体育场馆,不仅是市民健身休闲的核心阵地,更是承接国际国内顶级赛事与文艺演出的标志性平台。近年来,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,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场馆正持续焕发新生,成为展现徐州城市形象与文化软实力的亮丽名片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一、场馆概况: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现代地标
徐州体育馆始建于1986年,历经三次大规模改造升级,如今已成为集竞技体育、群众健身、文艺演出、会展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。场馆总建筑面积达4.2万平方米,主馆可容纳1.2万名观众,采用钢结构穹顶设计,外观融合汉代建筑元素与现代科技感,既彰显了徐州“两汉文化”的地域特色,又满足了大型活动的硬件需求。

2018年,场馆完成新一轮智能化改造,引入5G网络、AR互动屏、智能安防系统等技术,实现了票务管理、现场调度、应急响应的全流程数字化。如今的徐州体育馆,不仅是一座物理空间,更是一个连接城市与世界的数字枢纽,为各类活动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




二、多元活动矩阵:体育与文化的双向赋能
作为徐州文体产业的“发动机”,体育馆每年承办超百场各类活动,涵盖体育赛事、文艺演出、展览论坛等多个领域,形成了“月月有亮点、季季有高潮”的活动矩阵。
体育赛事方面,体育馆曾先后举办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(CBA)江苏队主场赛事、全国乒乓球锦标赛、世界女排大奖赛等顶级赛事,见证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夺冠时刻。2023年,场馆还成功承办了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排球项目测试赛,以专业的场地条件和优质的赛事服务,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度评价。此外,全民健身活动同样丰富多彩,每周固定开展羽毛球、瑜伽、广场舞等公益课程,年均服务市民超50万人次。

文艺演出领域,体育馆是华语乐坛明星巡演的热门选择。周杰伦、张学友、周华健等知名歌手均在此留下经典演出,场场爆满的盛况成为徐州娱乐文化的记忆符号。除了流行音乐,场馆也积极引进话剧、歌剧、舞蹈等高雅艺术,2024年即将上演的《猫》中文版、《茶馆》复排版,将进一步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。
















三、设施与服务:细节之处见真章
徐州体育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,在设施升级与服务优化上不断突破。主馆内配备国际标准的LED显示屏、环绕立体声音响系统及恒温恒湿空调,确保观赛体验达到行业顶尖水平;场馆外设有3000个停车位,并开通地铁1号线“徐州体育馆站”直达通道,实现“轨道+场馆”的无缝衔接。
针对特殊群体,场馆设置了无障碍电梯、盲道、轮椅席位等设施,并提供手语翻译、医疗急救等服务;线上方面,通过官方小程序实现门票预订、座位选择、餐饮点单等功能,让观赛过程更加便捷高效。这种“硬件硬、软件优”的双重保障,使徐州体育馆连续多年被评为“江苏省文明赛场”。
四、未来蓝图:打造区域文体产业新高地
面向未来,徐州体育馆正加速向“智慧场馆”“绿色场馆”转型。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资2亿元,建设室内恒温游泳馆、击剑馆等附属设施,进一步拓展体育项目种类;同时,将引入元宇宙技术,打造虚拟观赛、沉浸式互动等新型体验场景,吸引年轻群体参与。


此外,场馆还将加强与高校、企业的合作,共建体育人才培养基地与文创产品研发中心,推动文体产业与教育、科技的跨界融合。正如徐州市体育局负责人所言:“徐州体育馆不仅要成为城市的‘会客厅’,更要成为产业升级的‘孵化器’,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”


从承载城市记忆到引领产业创新,徐州体育馆用三十余年的坚守与蜕变,书写着属于徐州的文体篇章。在这里,每一次欢呼都是对运动的热爱,每一场演出都是对艺术的致敬,而这座地标性建筑本身,早已成为徐州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城市符号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它将继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,迎接更多精彩,见证更多奇迹。





网友评论